湖南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
- 时间:
- 2018-08-22 14:08:10
- 作者:
- 吴老师
- 阅读:
- 来源:
- 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curriculum,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由于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是静态的跑道,故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对《诗经·小雅·巧言》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据考,这是课程在汉语文献中最早的显露。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朱熹的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今天的日常语言中的"课程"的意义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下面简要列举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课程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种学科科目。
2.课程即知识。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的。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全部的教学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教学要素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又包括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订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达成预期学习效果的过程,强调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
5.课程即学习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学生实际上所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一些简单呈现的事实、知识或信息,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意义的主观体验,课程即经验。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社会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
7.课程即社会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而是要使他们敢于建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二、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三、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集合,促使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综合课程根据其综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为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如把动物学、生理学、植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社会研究课包括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
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的,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他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4.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则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呈观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7.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在课程设置方面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应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3)领悟或理解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真题回放
1.【2017上半年真题·13题】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2017上半年真题·14题】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传播教育思想和理念,旨在实现育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3.【2016上半年真题·13题】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答案精析
1.【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由于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是静态的跑道,故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
【答案】A
2.【解析】从课程的呈观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题干所述属于物质性隐性课程。
【答案】D
3.【解析】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种不同的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其中,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答案】D
以上就是关于湖南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的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得更多关于湖南教师资格证相关资讯,如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时间、报考条件、面试时间以及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湖南教师资格网。更多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关注湖南教师资格网(www.jszgw.hn.cn/)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